忆天津早年的名票:所谓“耗财买脸”,不花钱不足以称票友
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京剧溯自清同、光年间,出现了以老生名角程长庚为首的郝兰田、梅巧玲、余紫云、徐小香、杨鸣玉、朱莲芬、杨月楼、张胜奎、刘赶三、时小福、卢胜奎、谭鑫培等,号称“十三绝”。其后人才辈出,内行之外复有外行,所谓外行,称为“票友”,亦即今之业余爱好者。
内行学艺,出于科班师传,外行追随内行,率多自学成才,然而内行亦恒求教于外行,当在相互观摩中。票友青出于蓝而成大名者亦夥矣。票房为票友约期集合排演练习之所,但其组织大多自由涣散。
一九二六年,我和严逸文、陈子祥在南市创办了永兴票房,后移至现在的河北路。前后发展男女票友五百人左右。成员以洋行买办和海关职员为主,京沪名角名票亦时往串联。惟组织纯属业余性质,志不在“下海”,迄解放初期遂自动解散。
永兴票房之小舞台
票友与票房人不在多,有贤则名。盖票房之成立,必有贤者一心为公,且为内外行所景仰者为首。业精于勤,好之近于迷,闲而后可。票友献艺以不苟取为上乘,所谓“耗财买脸”,不花钱不足以称票友。民国六、七年间,袁寒云与红豆馆主溥侗组织“言乐会”,当在北京江西会馆演出时,为了后台开支,一度公开售票,其时总统徐世昌为顾全袁家名声,出面干涉,遂使演出中辍,言乐会票房为条件所限,亦随之解体。
袁寒云
天津为水旱码头,是戏曲、曲艺名角荟萃之地。京津相距咫尺,京角常以天津为进阶,因而成大名者,代有传人。观众戏迷中,票友下海者,我以为当首推孙菊仙,其次为汪笑侬、李克昌、陈寄豪等人。名票友王君直、薛月楼、袁寒云、童曼秋、韩慎先、刘叔度、李重民、陈富年,悉属名翻其实,艺术高超,各具特长。
王君直
世为盐商,其人书生本色。我过其书室,曾见其自书一联:“爱听人间知音曲,不使世上造孽钱。”人格之高尚,可见一斑。
王君直之《坐宫》
他爱好谭鑫培唱腔,常与著名票友陈彦衡(余叔岩、言菊朋皆出其门下)互为切磋。除遇有知音者礼请配以名角,从不轻易登台,其火候之深,为一般票友所难能。
我学旦宗陈德霖,王君直每演《武家坡》,必以我为配,我引之为知己。
薛月楼
书生而兼戏迷者,在津票友中资格最老,有“昆乱不挡,六场通头”之称。早在清末民初,与汪笑侬过从甚密,常以改良戏剧为己任。戏学精通,后尘多敬仰之。凡各埠名角来津献艺者,无不登门求教。我与言菊朋初访之,一见如故,可谓知音。
李重民
对于京剧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,唱念做打,无一不能,且于各角派别,亦言之头头是道。一九三〇间,我任中法储蓄会山东总分会经理,他因在津不能立足,专程求援,我为他邀请济南中、交两银行同仁组织票房,堪以维持生计。后我离鲁来京,他邀请李克昌、陈寄豪组班营业。不久他又来京求我转邀言菊朋帮忙,言非拉我同行不可。演出为期一个月,最后两天,我与菊朋串演《探母回令》与《汾河湾》,圆满终场,获利尽归重民。别后闻其由青岛去沪而香港,毕竟身有专长,以授徒为业,不患无啖饭之所。
刘叔度
工老生,得名角刘鸿声衣钵。初李重民为其操琴,相得益彰。时值军阀时代,堂会盛行,刘之“三斩一探”(《斩黄袍》、《斩马谡》、《斩子》、《探母》)深受欢迎,红极一时。后他以刘鸿声琴师作档手,对于下海,大有问津之意。惜多病伤身,不久谢世。
刘叔度、钟陵秋之《贺后骂殿》
韩慎先
别号夏山楼主。韩家本北京打磨厂望族,从慎先父辈起,即与梨园行名角结下不解之缘,慎先与王瑶卿更为莫逆。瑶卿常与谭鑫培相配搭,于是谭腔辗转,以成慎先之名。
其嗓音颇似谭,惟气力不逮,未能恰到好处。他与瑶卿朝夕相处,耳濡目染,亦多收获。其门徒有碧云霞、章遏云等不少赫赫有名者。
夏山楼主与程砚秋、南铁生
陈富年
彦衡先生之哲嗣,对于京剧家学渊源,凡学于其父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”,所有细微之处,无不就教于富年,我即其中之一。
我初到陈府,余叔岩尚未成大名,彦衡先生纠正其《骂曹》唱腔。我从彦衡父子学艺,得其厚爱,只碍于北大学业,无意下海,有负陈意。后陈徙家天津而上海,上海沦陷,回归原籍成都。迄于解放,我始与富年通信,知先师彦衡不幸谢世。富年在成都任京剧团教师,著有《谭鑫培唱腔集》三册,脍炙人口,梅兰芳为之作序,推崇备至。
袁寒云
对昆曲造诣既深,间亦好皮黄,约在一九二六年间,他为母亲在地纬路本宅庆寿,我和他合演《审头刺汤》,他饰汤勤,口操苏白,字字入扣。
王庾生
工须生,宗谭派,一丝不苟,尤其对靠把戏身段之美术化,非一般学谭者所能望其项背。我曾多次与其合演《探母回令》、《汾河湾》、《武家坡》、《战蒲关》等,甚相合拍。解放后,他导演的《画皮》一剧见诸银幕。
王庾生之《珠帘寨》
朱作舟
民初任上海海关督办,富于资财,息影津门,既有钱又有闲,嗜京剧,与梨园行名角常相亲近。工武生,宗杨小楼派,取法乎上,工架悉佳,其能戏有《铁笼山》、《状元印》等,颇为可观。
朱作舟
吴颂平
曾习艺于当时第一流小生名角王楞仙,因此自命不凡,轻易不肯登场。某年江苏会馆同乡在天津永安饭店团拜义演,他在《群英会》中饰周瑜,唱念做打恰到好处。解放初期,吴颂平曾一度露面组织票房,效果如何,未知其详。
余以九十高龄,回忆六十余年前之往事,大多遗忘矣!未悉所述有当与否?希知情者教正。
(《天津文史资料选辑》39辑)
- 历史推荐 -
俞振飞谈发声:“我的体会是用京剧吊嗓子比用昆曲吊嗓子优越性多”
谈马连良:学余叔岩到家的,尽管面上说马有毛病,私下却不得不折服
谈《辕门斩子》的杨延昭:“观众要看的是戏,不会当求全责备的批评家”
《傅雷家书》中一些关于戏曲的段落:“本身已没有前途,改它干什么?”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
梨園雜志
微信号:liyuanzazhi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